11月5日至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林業局、湖北省委宣傳部等單位組織中外記者赴湖北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訪。神農架自然保護區首度向社會發布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調查新發現10個屬種,基于調查結果,神農架建成中國自然保護區首個資源數字化平臺。
此次科學考察投入900萬元,歷時5年,開展野外調查379批次,參與調查的相關領域專家達100多人。他們與千余名野外工作人員一起,對神農架自然地理、動物、植物、微生物、社會經濟等開展系統全面的野外調查。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大興說,此次資源考察是有史以來在神農架地區開展的最大規模的同步自然資源科學考察,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神農架資源狀況,獲得了大量基礎數據,填補了以往調查的遺漏和空白。
此次調查發現動物(昆蟲)新種10個,中國新記錄種2個,湖北新記錄種1400個;發現植物新屬1個,新種1個,豐富和補充了湖北乃至中國生物多樣性數據。
本次考察還全面掌握了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和動態,并首次研究了神農架地區的森林碳儲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首次系統掌握了神農架地區的旅游景觀資源狀況,并構建了神農架地區自然資源數字管理平臺。
王大興介紹,依托調查結果,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正著手開發建立神農架地區本底資源數據庫和數字化平臺軟件,將生物資源、社會經濟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照片、視頻、音頻等信息,配以相關物種信息,與保護區三維空間分布結合起來,建立神農架虛擬資源分布圖和數字化標本館,便于各方及時直觀、全方位地查詢珍稀瀕危物種的分布區域及數量,同時便于更好地保護神農架的自然資源。
神農架生物圈保護區擁有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14個具有國際意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關鍵地區之一,也是中國17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眾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關鍵棲息地,被譽為“天然物種基因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