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林木蛀干害蟲——栗山天牛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獲梁希科技二等獎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5-12-14 瀏覽次數:3708次
中國林業網12月14日訊 在第六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楊忠岐主持完成的“重大林木蛀干害蟲——栗山天牛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獲得二等獎。
該項目研究清楚了栗山天牛的生物學、生態學和發生規律,為防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系統調查了該害蟲的天敵資源,發現了白蠟吉丁腫腿蜂(新種)和花絨寄甲這2種主要天敵,以及栗山天牛跳小蜂等12種其他寄生蜂(包括9個新種);研究了白蠟吉丁腫腿蜂和花絨寄甲的寄生行為學、寄主專化性;發現了花絨寄甲尋找、定位寄主的化學信息物質。攻克了花絨寄甲、白蠟吉丁腫腿蜂人工大量繁殖的技術難關和林間釋放防治技術,使花絨寄甲的產卵量增加了83倍,研究出大面積天敵釋放防治技術,并研究清楚了天敵的持續控制機理,這些都屬于創新性研究。研發出誘殺栗山天牛成蟲的專用黑光燈和食物源引誘劑,誘殺栗山天牛成蟲效果顯著,共誘殺栗山天牛成蟲57.66噸,在短期內控制了該害蟲的蟲口數量,利用黑光燈誘殺天牛類蛀干害蟲國內外還沒有先例。研究集成出栗山天牛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成蟲期利用專用黑光燈和引誘劑誘殺,1-3齡低齡幼蟲期釋放白蠟吉丁腫腿蜂,4齡以上的中老齡幼蟲期和蛹期釋放花絨寄甲進行生物防治。
該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天牛類蛀干害蟲的防治一直是國際國內的難題,本項目經過12年刻苦攻關,提出了無公害防治的新思路新策略:抓住栗山天牛成蟲期暴露在外生活的關鍵時期,研制出防治成蟲有效技術先誘殺大量成蟲,使其后代種群數量大大降低后,再釋放、利用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達到在短期內控制栗山天牛的目標。研究集成出無公害防治栗山天牛技術,解決了國內外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天牛類害蟲的防治難題,不但為我國,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防治天牛類害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1項獲授權);申請實用新型專利2項(2項獲授權)。完成和發表論文76篇(其中SCI論文13篇)。
該項目共推廣防治221.8萬畝,占總危害面積的50% 以上,吉林省發生面積下降了82%,遼寧省下降了31.6%,內蒙下降了74.7%,控制了栗山天牛的危害,挽回木材損失價值達79.34億元,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是國家林業局公布的全國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自90年代初起在我國東北林區暴發成災,主要危害遼東櫟和蒙古櫟,重度發生面積426.4萬畝,受害樹干中蟲道縱橫交錯,枝枯葉凋,林內倒木遍地,造成重大危害,是東北林區危害最嚴重的毀滅性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