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網12月21日訊 2015年12月20日,美麗國家專家研討暨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全球美麗國家發展報告2015——美麗國家理論探索、評價指數與發展戰略”正式發布,中國學者首次在全球范圍內提出美麗國家理論體系。
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中國工程院沈國舫院士、李文華院士等專家學者和有關媒體出席了會議,并以美麗國家理論體系、評價方法和發展戰略為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出席會議并參加討論
這項研究由著名院士專家作為科學顧問,集中國家林業局、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相關領域高層次專家學者,采取多學科、寬領域、全方位、深層次、開放式的戰略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把美麗國家指數研究置于世界發展的大背景和國家發展的全局中,廣泛開展國內外相關調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與相關部門協調,征詢各方面知名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在這份首部“全球美麗國家發展報告”中,美國、德國、法國位居前三位。中國在全球185個國家中位列第十名。
全球美麗國家發展報告2015——美麗國家理論探索、評價指數與發展戰略
美麗國家課題組組長李世東介紹研究成果
課題組組長李世東博士介紹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只強調財富與環境等單個指標,都不能體現我們人類追求的目標。美麗國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美麗國家主要是指生態美,是自然資源美、自然景觀美、自然生態美、自然環境美等,是生態健康良好的體現。廣義的美麗國家,不僅指生態美,也包括經濟美、社會美、文化美、政治美等。《全球美麗國家發展報告2015》論述的美麗國家,是廣義上的美麗國家,是以國家為審美對象,是形式美與內容美、物質美與精神美、國內美與國際美的統一。鑒于此,美麗國家是以人為本,尊重客觀發展規律與人類發展需求相統一,不僅重視生態美,更加主張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均衡發展與和諧統一。
美麗國家理論框架體系圖
何謂美麗國家之“美”?凡是體現或反映人類社會發展之“真”和“善”的領域或社會因素都是美麗國家之美。人類社會發展之真,就是尊重、順應和反映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發展規律,遵循其規律的社會發展因素、領域、過程和結果都是美麗國家的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發展之善,就是滿足人的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物質、精神、制度性的因素、領域、過程和結果,它以真為前提,體現了以人為主體的價值性,是人的主觀需要與客觀規律的統一。隨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的發展,真和善的內涵和外延在逐步擴大,美麗國家的內涵也日益豐富。世界各國在美麗國家建設過程中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美麗國家建設道路和械,積累了豐富的美麗國家建設經驗,這些道路和模式不能照搬,但經驗卻是相互借鑒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建設要立足中國實際,借鑒世界各國的建設經驗,以批判與包容、吸收與創新相統一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美麗國家建設之路。
美麗國家的基本組成
課題組從三個方面對美麗國家進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美麗國家概論,主要論述美麗國家的概念與特征、美麗國家的歷史與演變、美麗國家建設理論與思潮、美麗國家建設的戰略意義;第二部分:美麗國家指數,主要研究美麗國家指數構建、美麗國家指數的國際評價、美麗國家指數的中國應用;第三部分:美麗國家戰略,主要研究美麗國家建設的國際實踐、美麗國家建設的戰略思想、美麗國家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美麗國家建設的戰略對策。
美麗國家的主要特征
課題組以國家為審美對象,采用傳統與現代調查法、數理統計分析方法、系統工程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兩個并重,三個結合”的主要思想,堅持“有主有從、講究后果,權衡利弊、有取有舍”的原則,提出了美麗國家定量評價方法,建立了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五位一體的全球美麗國家指數體系(BCI),發布了全球第一個美麗國家排行榜。希望為社會發展提供一個更合理和理想的標準與尺子,彌補單一用經濟發展指數在國家發展評價方面的不足。
美麗國家指數構建選取了分層的規范化加權平均方法,由美麗生態指數、美麗經濟指數、美麗政治指數、美麗文化指數和美麗社會指數組成,共39項指標。排名前10名中有6個國家來自歐洲、2個來自北美洲,其余2個國家分別來自亞洲和大洋洲。前20位的國家中,發達國家占多數。
課題組將美麗國家指數體系稍作調整修改,用于我國省級行政區劃進行計算。結果顯示,東部沿海地區的美麗國家指數普遍優于西部內陸省份。從美麗生態指數排名上看,西南、東北和長江以南地區排名靠前,華北和西北比較靠后。
研究發現,我國的美麗國家指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世紀之交和目前4個歷史時期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這種趨勢充分反映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間,我國在建設美麗國家方面作出的艱苦努力,以及生態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為進一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補齊生態短板,課題組提出了德治、法治、金治、科治、共治等五大戰略對策。
一是實行“德治戰略”,打造生態思維。要做好頂層設計,確定“生態興國”方針,優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優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監督管理體制,組建統一的生態保護建設管理部門,對山水林田湖進行一體化保護和建設;健全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配套機制,包括協調(聯動)機制、監督機制、考評機制;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的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
二是實行“法治戰略”,推進美麗國家治理法治化。推進生態文明立法建設,制定《生態安全法》,完善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配套性立法;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服務型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司法建設,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援助制度,增加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
三是實行“金治戰略”,優化財政貨幣政策。實施政府綠色購買制度,提高政府綠色產品采購比例;實施政府綠色投資政策,增加綠色產業項目投資比重;實施綠色產業補貼政策,促進社會資本向綠色產業投資。加大向生態建設的財政轉移力度。
四是實行“慧治戰略”,堅持科教興國。通過正確的政策和科學的管理、加強科技立法等方式促使科技的綠色化轉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綠色教育,實現綠色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有效配置,開發、培養和塑造出一大批綠色科學技術人才、綠色技術工人、綠色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隊伍。
五是實行“共治戰略”,共同應對全球問題。通過國際生態環境合作實現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堅持共同但有區別原則,積極履行國際責任。堅持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原則,探討國際合作的新型方式。
附:1、全球185個國家美麗國家指數與排序
2、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美麗指數、各項分指數及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