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用杏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5-12-30 瀏覽次數:3580次
中國林業網12月30日訊 中國林科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經過20余年的長期努力,在仁用杏定向育種、高效栽培與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國林科院為核心,20余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參與的全國仁用杏科技創新優勢團隊,建立了以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為核心,以長期育種工程技術、高效栽培技術和綜合利用為優勢的研究技術體系。截至目前,其創新團隊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林業行業公益性專項、948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和國家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等10多項,主持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經濟林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仁用杏和巴旦杏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針對仁用杏產業發展中存在產量低、抗性差等突出問題,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首席專家、烏云塔娜教授率領的仁用杏科技創新團隊,重點開展了仁用杏產業發展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全面系統地收集了仁用杏和巴旦杏高產、優質、抗(避)倒春寒或具特異性狀的種質資源,建立了完善的種質資源評價體系,營建了國內外最大的仁用杏基因庫;將常規育種和分子標記育種相結合培育了高產優質高抗仁用杏良種;根據仁用杏不同立地條件,開展了標準化、省力化的栽培模式與技術創新研究。通過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建設了具有不同功能、開展不同目的試驗林、示范林,重點解決了仁用杏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根據仁用杏產業發展需求,研發了仁用杏系列功能產品,為產業鏈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為促進仁用杏產業的健康發展,推動三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貧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加快“一帶一路”綠色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國內外最大的仁用杏基因庫。收集保存了仁用杏種質資源1300余份,建立了國內外最大的仁用杏基因庫,面積200余畝;建立了完善的甜杏仁和苦杏仁表型、經濟性狀、品質和分子標記種質資源評價技術體系;篩選出了經濟性狀突出、花果期抗倒春寒能力強、樹體抗凍性突出、具有特殊性狀的種質資源,并構建了由300余份種質組成的核心種質庫。
二、仁用杏長期育種工程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建立了由100余份種質組成的高產、高油、高蛋白、高苦杏仁苷、高出仁率、大仁、薄殼、以抗(避)倒春寒為目標性狀的育種群體,建立了仁用杏雜交育種圃100余畝,在西北、華北、東北仁用杏適宜種植區建立了仁用杏無性系測定林500余畝,參試無性系450余份;以高產、優質、抗(避)寒、自交親和為育種目標,采用實生選擇、雜交育種、無性系選育、誘變育種等方法,選育出仁用杏優良無性系60余個,仁用杏良種6個,單產比主栽品種提高30%~40%。
三、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成效顯著。針對仁用杏生產中易受倒春寒危害而嚴重影響產量的突出問題,建立了仁用杏抗(避)倒春寒栽培集成技術體系,包括以“適地適樹”原則,對三北地區仁用杏適宜栽培區進行了系統區劃,建立了仁用杏倒春寒預警模型;為有效避開倒春寒,研發了仁用杏推遲開花技術,可推遲仁用杏花期7~15天;采取防凍措施,研發了仁用杏抗凍劑,有效降低了花果期倒春寒的危害;研發了仁用杏采果后“灌水-施肥”技術,有效提高了樹體抗凍性;建立了仁用杏組培苗快繁技術體系;研究出了仁用杏葉片無損營養診斷方法及其精準施肥技術;建立了仁用杏標準化集約化高效栽培模式,規模化栽培杏仁產量突破了90公斤,比對照高出4倍以上,每畝收入達4000~6000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四、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取得新突破。仁用杏種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優質植物蛋白,果肉富含維生素、花青素和微量元素,產業化開發潛力巨大。通過系統研究仁用杏功能成分及其功效,研發出了仁用杏系列純天然綠色功能產品,包括仁用杏杜仲高保濕滋潤霜、護頸乳液、按摩油、沐浴露、洗發露、面膜等系列化妝品,以及仁用杏杜仲高檔配方食用油、營養杏仁豆腐、美容杏仁蛋白飲料,仁用杏果醋、仁用杏果酒等仁用杏功能性食品與飲料,大大提高了仁用杏附加值及其綜合效益,為仁用杏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