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森工泉陽林業局停伐后,把原貯木場建成年產100萬噸的礦泉水廠。圖為吉林森工集團董事長柏廣新(前右)在水廠調研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斷,對生態文明建設如何處理好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作出了最新詮釋。
中國吉林森工集團改制10年,一直堅持擺正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在綠水青山上筑起金山銀山,收獲了轉型發展的黃金十年。
10年來,中國吉林森工集團以推動長白山林區生態建設和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全面開展二次創業,總結提煉了“為國效力、為民造福、忠誠做人、和諧創業”的“吉森精神”,確立了“生態優先、產業優化、產品優良”的經營方針,堅持“五個轉變”的經營思路,全面實施“三六九八”發展戰略,特別是人造板產業由長白山腹地轉移到外埠省份,實施“林板一體化”戰略,趟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建設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堅持三優方針、科學經營培育森林、多元化產業發展、實現非林哺林”的吉林森工模式。
生態優先 護好綠水青山
2015年11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在吉林森工林區傳開:國家林業局2014年完成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吉林森工集團喬木林每公頃蓄積164.95立方米,如果剔除轄區內集體和個人的林地,喬木林每公頃蓄積可達到170.48立方米,超過開發初期每公頃158.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國已開發林區之首。
這一數據,令吉林森工人深感欣慰和自豪!而成績的背后,是吉林森工人堅持生態優先、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以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為前提的莊嚴承諾;是認真落實天保工程、精心管護和科學培育森林的實實在在行動;是讓青山永駐、綠水長流的使命情懷與責任擔當!
從降到停
結束索取走向“保綠”
2015年4月1日,中國生態文明史上發生了一件標志性事件——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宣告了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已經結束,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自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吉林森工集團木材產量連年大幅調減。所屬各林業局認真落實天保工程的各項要求,強化資源管理,嚴格執行采伐限額,有效地控制資源消耗。到2014年,集團木材產量下降到54.4萬立方米,比1998年末的166.8萬立方米減少112.4萬立方米,調減了67.39%。自1998年以來累計調減木材產量1223.5萬立方米,累計減少木材消耗2000萬立方米。天然林面積減少幅度呈大幅下降趨勢,天然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森林蓄積量由原來的逆向減少轉為正向增長。與2004年相比,2014年底有林地面積達122.35萬公頃,增加1.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0.8%,上升了1.2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達1.82億立方米,凈增1800萬立方米,已經超過開發初期1.76億立方米的水平。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達170.48立方米,增加34.21立方米,超過開發初期每公頃158.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國已開發林區之首;混交林面積比例上升了3.2個百分點,占有林地總面積的87.4%。紅松、水曲柳、黃波蘿、胡桃楸等珍貴樹種的蓄積比重上升了2.3個百分點,占森林總蓄積的44.4%;森林總碳儲量達7855萬噸,增加780萬噸。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達650億元,增加12億元。
自2015年4月1日起,林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向著生態環境更優更美的方向邁進。
多措并舉
全方位科學“造綠”
天保工程是科學“造綠”的主要手段。工程實施以來,吉林森工集團累計投入營林資金13.8億元,實施封山育林15.6萬公頃、人工造林1.9萬公頃、跡地更新5.8萬公頃、冠下造林14.8萬公頃。完成中幼齡林撫育62.8萬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8300公頃。定向培育珍貴樹種大徑級用材林3萬公頃、“采育林”3.8萬公頃、速生豐產林1.8萬公頃。
科技是提高生態建設質量和效率的“利器”。集團先后投入科技資金2.2億元,開展并推廣了長白山林區人工促進天然林生長技術等多項課題研究成果,推廣采育林經營方式、人工促進天然林生長方法,加快森林培育步伐。
良種壯苗是科學“造綠”的根基。多年來,吉林森工集團始終把加強種苗基地建設、培育良種壯苗作為森林培育的首要任務來抓。10年來,集團累計投入資金1.8億元,建成苗圃9個、總規模765公頃,造林種苗產量6.15億株;建立種子園14個、總規模1077公頃,種子采收量17.7萬公斤;建設母樹林8處、總規模1.9萬公頃,培育樹種15種,涵蓋了長白山區主要喬木樹種。其中,露水河紅松種子園共收集紅松優良無性系1012個,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紅松基因最完整、觀測數據保存最完備的紅松種子園。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建成標準化苗圃10個,全部實現育苗生產技術的標準化作業,可以培育紅松、水曲柳、胡桃楸等15個珍貴樹種;建立了楊樹基因庫,涵蓋了東北地區表現優良的63個品種楊以及大青楊53個家系共計116個楊樹品種。
吉林森工金橋地板鋪進人民大會堂,被專家譽為“中國最好,世界一流”
吉林森工集團已形成以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為龍頭,以良種繁育中心、采種基地和國有苗圃為骨干的現代化種苗生產體系,為森林培育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類經營、分類實施。為使科學培育森林精細化,天保工程實施后,吉林森工集團按森林分類經營原則,及時調整了經營措施。對重點公益林實行封山育林、嚴格管護。對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使用采育擇伐技術,重點推廣“采育林”經營模式,采用“大面積、低強度”的伐區設計理念,增加了經營面積,縮短了經營周期。對于天然林,則根據不同類型及所處不同演替階段,應用“栽針保闊”等動態經營措施,促進森林正向演替。對于人工林,一是采用“近自然林”模式,引入紅松、水曲柳、胡桃楸等珍貴樹種,誘導形成復層混交異齡林,培育成珍貴樹種大徑級用材林;二是采用“速豐林”經營模式,進行集約經營,促進林木快速生長,提高林地產出能力。
嚴加管護
打擊毀林犯罪“護綠”
為切實保護有限的森林資源,吉林森工集團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建立健全資源管理、木材生產、伐區驗收等一整套管理體系,并強化日常工作的檢查和管理;堅決執行限額采伐制度,杜絕一切賬外消耗,使有限的森林資源得到保護。
林政及公檢法機關加大了對濫砍盜伐和侵占林地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使盜伐林木和侵占林地的違法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時,在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10年來,集團累計投入森林管護費用4.8億元、森林防火投入2.2億元、病蟲害防治投入4500萬元,配齊必要的設備,提高了森林防火和防治病蟲鼠害的能力,取得了連續36年無重大森林火災和病蟲鼠害的好成績。森林眼——森林資源監管和防火監測預警系統項目通過國家科技成果鑒定,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妥善處理好林農關系,可以使森林管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集團所屬各林業局積極引導周邊農民投入到森林經營中來,讓周邊農戶感到林區的發展同他們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林區的發展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利益,從而形成了“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農民積極配合林政防火檢查,積極協助森林火災的撲救,盜伐林木案件逐年下降,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
截至“十二五”末,8個林業局建成管護站328個,配備汽車105輛、摩托車208輛、電臺170臺、手持機740部。各林業局已形成全部由公路構成的道路網。現有林區道路5618公里,其中干線1430公里、支岔線4188公里,道路網密度每公頃4.3米。
保護林地
清收非法占地“還綠”
林地是綠水青山的依托。只有保護好林地,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現實。吉林森工集團擔負著國家生態建設、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和林區社會建設的重要使命,生存和發展更是離不開林地,因此高度重視林地管理工作,堅持開展清理排查林地的被侵占情況。
根據國家林業局的部署,吉林森工集團結合實際,多次組織開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專項行動,依法對施業區范圍內非法侵占林地行為集中開展清理排查,準確掌握各類非法侵占林地項目、占地類型、面積、地類、項目實施單位、違法責任主體等情況。清理排查的重點內容是:工程占地、采石采礦、擅自改變林地用途(未經許可違法建筑、私開參地)、毀林開墾(擴地邊行為)等違法使用和破壞林地情況。
截至2015年12月,共清理排查出違法違規案件174起:違法占用林地案件171起,毀林開墾案件3起。
在全面清理排查的基礎上,對采礦、高速公路、農民蠶食林地等非法占用林地進行查處,對改變林地用途的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能清除的一律清除還林,對清除有因難的與地方政府及當事人簽訂林地權屬協議,限期清除還林。共收回林地面積9020公頃,完成還林面積5560公頃。
棚改為契機
生態移民等措施“增綠”
近年來,國家實施的林區棚戶區改造極大改變了林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新中國建立以來,長白山林區貢獻了大量木材、能源等資源,有力支持了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但建設初期,長白山林區就本著“先生產、后生活”“依林而建、依木而生”的原則開發建設,國家對森工企業在基礎設施、生產建設、職工生活資金等方面大量欠賬,加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長期對木材施行低價調出政策,導致林區建設“先天不足”,城鎮化率虛高問題嚴重,基礎設施落后,生活設施老化,生活環境低劣,公共服務水平低下,林、農混居,長期存在著盜伐燒柴、蠶食林地、毀林種參等現象,造成林業資源的破壞和損失。
泉陽泉礦泉水
棚改政策實施后,吉林森工集團所屬各林業局涌現出了一些創新性的做法,棚改時不是簡單在原址重建,而是進行生態移民、異地重建,使林區群眾從生態脆弱林區異地搬遷到鄉鎮聚集區。騰出的土地用于還林、發展林業種植和旅游經濟,林業資源得到了有效恢復。通過異地搬遷,林區群眾不僅過上了城鎮化生活,改善了居住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而且使吉林森工集團所屬8個林業局增加林地面積65.3公頃,每年降低社會性森林資源消耗9.9萬立方米,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共贏”發展。
轉型發展 筑起金山銀山
轉型發展,產業先行;金山銀山,數據為證!
與“十五”末相比,吉林森工集團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增長2.14倍;凈利潤3.1億元,增加3億元;資產總額310億元,增長6.71倍;凈資產52億元,增長2.82倍。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由36∶41∶23調整為26∶39∶35。而在全部銷售收入中,木材收入僅占11%,非林產業達到60%。2015年4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木材銷售收入僅占全部收入的0.24%。
思路決定出路!吉林森工集團作為一個曾經以木材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國有企業,10年間,面對木材產量大幅調減和金融危機、經濟下行、市場低迷等諸多不利因素,實現了各項指標比“十五”末翻兩番的目標。這源于吉林森工集團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準確研判和把握,源于經營思想的根本性轉變,源于對企業發展戰略的科學精準定位。
2005年吉林森工集團完成改制后,董事長、黨委書記柏廣新以超前的戰略眼光意識到停伐是早晚的事,如果不向域外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就沒有前途、沒有出路。依托森林資源,發展壯大非林非木產業,推進企業轉型發展是必由之路。為此,吉林森工集團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生態優先、產業優化、產品優良”的經營方針,堅持“五個轉變”的經營思路,實施了以“三六九八”發展戰略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布局,重點發展森林資源經營、林木精深加工、森林礦產水電、森林保健食品、森林生態旅游和現代服務業六大產業,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
10年來,六大產業的培育和迅猛發展,筑起了吉林森工集團的金山銀山!
森林資源經營業
綠化苗木與林下經濟多點開花
改制以來,隨著木材產量的大幅調減,吉林森工集團森林資源經營產業在加快森林培育的同時,把經營重點主要放在了大力發展綠化苗木產業和林下經濟上。
綠化苗木產業形成規模。2008年以來,隨著城市綠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綠化苗木需求不斷增加。吉林森工集團緊緊抓住市場機遇,大力發展綠化苗木產業。截至“十二五”末,吉林森工集團在所屬8個林業局及北京、青島等地建成綠化苗木基地24個,建設規模總計3000公頃,其中,大苗移植基地86.7公頃,林苗一體化基地1379公頃,外埠種苗基地140公頃,人工苗培育基地181公頃。培育各種綠化大苗681.3萬株,品種涵蓋了紅松、云杉、落葉松、水曲柳、紫椴、白樺、蒙古櫟、胡桃楸和黃波羅等長白山林區主要樹種,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收入。
林下經濟多點開花。就森工企業而言,最大的資源莫過于林副、林特產品資源和林地資源。吉林森工集團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先后建立了臨江林業局香菇基地、三岔子林業局綠化苗木基地、灣溝林業局胡桃楸培育基地、松江河林業局越橘基地、泉陽林業局天麻種植基地、露水河林業局紅松果采集基地、紅石林業局林下參栽植基地、白石山林業局黑木耳基地,形成“一局一品”的發展格局。既為企業和員工增加了收入,也安置了大量減產和停伐后的富余人員。
林木精深加工業
實施域外轉移與品牌提升戰略
林木精深加工起源于對伐區剩余物的綜合利用。在轉型發展中,經過10年的培育和發展,吉林森工集團林木精深加工產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形成了人造板、地板、實木門、家具、百葉窗五大主導產品。
人造板完成戰略轉移,年產能達到300萬立方米,位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吉林森工集團面對減產、停伐導致人造板原料不足甚至沒有原料的情況,未雨綢繆、超前謀劃,走出去、找機會、求發展。以收購中鹽銀港人造板有限公司為突破口,大刀闊斧,逐鹿中原,挺進江南。先后在河北、湖南、湖北、四川、山東等省收購和新建人造板廠7個。同時,在省外收購速生豐產原料林4.67萬公頃,推行“林板一體化”戰略,為人造板提供原料保證。實現了“林板一體化”由長白山腹地向外埠省份的戰略轉移和全國布局。
吉林森工霍爾茨T型門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定
金橋地板鋪進人民大會堂。2010年,吉林森工集團建成全國首家最大的單體專業地板生產基地——金橋地板工業園,年產能達到1000萬平方米,成為目前亞洲生產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層實木復合地板生產企業。無甲醛地板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銷往德國、法國、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結構科學、美觀舒適、健康環保、持久耐用等特點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美譽,全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年出口創匯8300萬美元。產品榮獲中國環境標志產品、國家質量免檢產品、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首家歐盟CE認證等榮譽。2011年,金橋地板鋪進人民大會堂,被專家譽為“中國最好、世界一流”,“國板金橋”應運而生。
“霍爾茨”牌復合門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定。“霍爾茨”牌復合門業是吉林森工集團在北京市通州工業開發區成立的國內首家集研發、制造、銷售及服務于一體的木門企業,全套引進德國HOMAG公司先進設備和關鍵技術。經過10年的發展,年產能達到20萬樘,進入全國門業前10名。“霍爾茨”門以其獨特的結構、品質和性能通過歐洲環保認證及德國全方位技術認證,簽約萬科等多家中國著名房地產企業和中建一局等幾百家建筑、裝飾企業;先后被人民大會堂、中國外交部、首都機場等修繕工程選用,成為引領木門生態潮流的領軍品牌,年銷售收入2億多元。
“福立達”家具走向全國。吉林森工集團“福立達”家具以進口優質柞木、曲柳、色木、榆木等為原料,從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引進世界先進的現代化家具生產設備,生產“福立達”牌高檔實木家具,年產能110萬套。產品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福立達”家具以長春和浙江南潯直營體驗店為中心,輻射東北、華東十幾個營銷網點,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木質百葉窗產能全國第一。吉林森工集團云龍木業是一家專業制造木制百葉窗、透氣窗的大型股份制企業,是目前國內窗飾產品質量最好、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專業制造廠家之一,擁有按客戶要求生產各種規格百葉窗、透氣窗產品的能力。年生產“阿蕾娜”牌百葉窗飾2萬立方米,年出口創匯2200萬美元,位居全國第一。
森林保健食品業
“泉陽泉”與森林特產發展勢頭強勁
長白山林區是一座豐富的綠色寶庫。吉林森工集團在轉型發展中,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開發礦泉水、森林特產等非林非木產品,發展勢頭強勁。
“泉陽泉”天然礦泉水,位列全國礦泉水五強。世界最好的三大天然礦泉水源地分別是阿爾卑斯山、高加索山和長白山。吉林森工集團“泉陽泉”天然礦泉水水源地位于6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距長白山天池直線距離只有36公里,被譽為“長白山上第一泉”。吉林森工集團決策者看到了長白山礦泉水的光明前景和巨大潛力,頂住重重壓力,走過近10年的虧損路程培育了“泉陽泉”礦泉水品牌。近3年來,“泉陽泉”快速發展,不僅開始盈利,且一路向好,2015年產能達到100萬噸,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預計2015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吉林森工集團泉陽林業局全面停伐后,把原貯木場改建成“泉陽泉”水廠,規劃產能100萬噸。“泉陽泉”已成為森工集團轉型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之一。
林特產品實現規模化經營。10年來,吉林森工集團先后培育了“吉森參”“瑞富德”“花旗松素”三大品牌森林特產保健食品。“吉森參”是吉林森工集團打造的綠色無公害人參GAP種植基地和集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為一體的人參產業龍頭企業品牌。”瑞富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吉林森工集團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投資興建的長白山地區最大的森林特色食品的收購倉儲、研發生產、精深加工、物流銷售基地,擁有年產長白山特色礦泉飲品20萬噸、特色森林食品5萬噸的加工能力。目前,“瑞富德”牌凍干菌類食品以及藍牙藍莓汁已進入北京90%的超市,暢銷北京等地。“花旗松素”是由吉林森工集團投資創建的臨江健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長白山人工落葉松為原料研發生產的超強抗氧化劑,具有消炎、抗菌、抗輻射、抗癌、抗病毒、抗衰老、調節免疫力、清除黑色素、改善微循環等廣譜的生物活性和藥理特性,是食品、藥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的珍貴原料。吉林森工集團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世界第二家實現花旗松素工業化生產的企業。
森林生態旅游業
由“砍樹”掙錢變“看樹”掙錢
論及森林生態旅游,吉林森工集團董事長柏廣新既風趣又富有哲理地說:過去我們是砍樹掙錢,現在我們把樹全部保護起來發展森林旅游業,就是要讓游客花錢來我們這里看樹,來呼吸新鮮空氣和高負氧離子“洗肺”。游客來看一次樹收一次錢,收入源源不斷。而過去砍樹掙錢只是一次性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好森林,由過去“砍樹”掙錢變成現在的“看樹”掙錢。
吉林森工外埠人造板生產線
近10年來,吉林森工集團依托環長白山核心景區森林生態景觀資源優勢,已獲批8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規劃面積9.3萬公頃,開辟建設了仙人橋溫泉養生度假、紅石國家森林公園楊靖宇密營、白山湖至長白山唯一水上觀光旅游線路和露水河國際狩獵場休閑娛樂四大景區132個景點,形成了涵蓋8個國家森林公園、溫泉療養、狩獵漂流、紅色旅游、水上航線、拓展培訓等一系列森林生態旅游項目,成為長白山大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步建成以長白山為中心,以8個國家森林公園為基礎,水陸聯運、公園連線、景區相接、各具特色、底蘊深厚的森林生態旅游體系,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近1億元,真正實現了由過去“砍樹”掙錢變為現在的“看樹”掙錢。
森林礦產業
轉型升級儲備后續發展能量
吉林森工集團施業區蘊藏著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有鐵、鎂、鉬、金、銅、鋅、煤、石墨、球黏土、硅藻土等近20種優勢礦種。
隨著集團的轉型發展,礦產開發開始起步,以吉森豐華集團為龍頭的森林礦產產業已形成規模。目前,吉林森工集團礦產業務涉及勘探、礦廠開采、礦產品加工和銷售等領域。同時,擁有金礦、銀礦、銅礦及鉀長石、白云巖等重要礦種的礦權資質。
現代服務業
外延式經濟拓展成為重要支撐
改制以來,吉林森工集團在原有中國第一家林業上市公司的基礎上,先后組建財務公司、投資公司、融信控股公司等多個金融類企業,具備資本市場融資、資金整合、資本營運功能,通過開展存貸款、資金結算、證券投資、同業協作和發行企業融資債券等融資手段,拓展保險、擔保、地產、信息等業務,形成了市場融資、金融證券、投資擔保、保險代理、信息科技、建筑地產等現代服務領域產業體系,為集團實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撐。2015年金融類企業預計實現營業收入8億多元。借助國家實施林業棚戶區改造的契機,吉林森工集團組建了開發建設集團,擁有天匯、長春大政、吉森、建筑工程、森晟、森邦、海南萬寧潤達等房地產開發企業,項目遍布長春、吉林、梅河、二道白河、海南等地,開發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年銷售收入20多億元,成為集團轉型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加快信息化建設,吉林森工集團成立了林業信息科技公司,該公司在推動吉林森工集團信息化建設、推廣林業經濟運行指揮系統及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中發揮著重用作用。上海自貿區成立后,吉林森工集團搶抓機遇,在自貿區內設立了辦事處,成為吉林森工集團對外經貿的窗口和前哨陣地。
經過10年的堅持不懈努力,吉林森工集團從根本上打破了過去“獨木支撐”的經營格局,走出了一條數業并舉、多元發展的轉型之路,金山銀山閃閃發光!
黃金十年 圓夢綠色宣言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信仰是行為的指南。吉林森工集團改制10年來,不僅護好了綠水青山,還筑起了金山銀山,開創了改革發展的黃金十年。這個豐碩成果的取得決非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吉林森工集團有精神、有信仰、有目標、有追求!吉林森工集團文化手冊《綠色宣言》向你展示了文化與精神追求的力量。
打開《綠色宣言》,里面的“吉森精神”是:“為國效力,為民造福,忠誠做人,和諧創業”;“集團宗旨”是:“強企富民,盡責社會,奉獻綠色,造福人間”。
這就是吉林森工行動的綱領和指南,發展的航標和追求!正是有了這個航標和指南,吉林森工集團才實現了走得穩、走得好、走得久,不跑偏!
在集團文化的引領下,吉林森工決定分三步走,用3個五年規劃期為吉林森工的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在“十一五”期間,作為戰略調整階段,目標是6項主要經濟指標要在“十五”基礎上翻一番,這個目標已如期實現,特別是銷售收入取得了從2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0億元的驕人成績。
第二個五年規劃是“十二五”期間,作為快速發展階段,各項經濟指標在“十一五”基礎上再翻一番,也就是2015年銷售收入要實現100億元。按照原來的財務制度,吉林森工前年就已經實現了百億元的銷售目標,根據調整后新的會計制度計算,預計2015年登上百億元收入的平臺是可以實現的。同時,森林面積、蓄積實現了雙增長,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喬木林每公頃蓄積位居已開發林區首位。2013年、2014年兩年吉林森工集團從非林子公司利潤中提取生態建設基金3300萬元補給各林業局進行森林管護經營、反哺林業,彌補育林基金的不足,實現了多年來生態報國的綠色夢想。
第三個五年規劃是“十三五”期間,作為持續發展階段,讓吉林森工集團在銷售收入百億元的平臺上鞏固夯實,打牢根基,持續發展。這一戰略完全契合了中央關于經濟新常態的判斷,說明吉林森工集團的發展同國家整體戰略是合拍的。
森林旅游——變“砍樹”掙錢為“看樹”掙錢
在集團文化的引領下,10年來,吉林森工在實現了森林增長、產業發展、企業增效的同時,員工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盡責社會貢獻突出。2014年,員工工資人均年收入達到4.4萬元,與“十五”末的8900元相比,增長了5倍。員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五險一金”全覆蓋;協調解決了7400多名老工傷人員的工傷保險、18300多名五七家屬工的養老保險問題。通過中央、地方和企業自籌累計投入棚改資金38億元,完成棚改工程320萬平方米,6.3萬名員工群眾實現住宅小區化。同時,投入資金22.8億元,對林區供熱、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16.6萬林業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建立困難職工長效的幫扶救助機制和三級包保責任體系,救助困難員工及家屬9萬多人次。建立干群懇談制度,傾聽員工呼聲,及時解決員工提出的問題。設立信訪專項資金,處理信訪積案98件。10年間,吉林森工集團累計上繳稅金41.2億元,提取育林基金26億元,上繳林業廳育林基金2.8億元,上繳利潤1.5億元,政社性支出56.3 億元。扶貧賑災、援疆援藏及公益事業累計捐贈1.4億元。
在集團文化的引領下,吉林森工集團堅持依法治企,加強了制度建設。在管理架構上,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吉林森工集團依法從嚴治企,科學管理,加強管控能力建設。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管理機制,形成科學決策、協調配合、高效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制定并實施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議事規則,黨委會、職代會工作規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全面預算體系、內部控制體系、統一核算體系和風險防范體系。在監督機制上,創造性地全面實施向子公司派駐監事會和資產監督專員制度,實現了監管體系全覆蓋。構建了具有森工特色的紀檢監察監督、監事會監管監督、審計審查監督、職代會民主監督“四位一體”監督體系。實行職工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股東代表大會“三會合一”,每年召開一次,討論董事會、工會委員會工作報告,企業預決算及股份分紅方案,充分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制定集團基礎管理制度,子公司管理控制制度和具體業務流程控制規范,實現了經營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保證了健康持續發展。
10年來,吉林森工集團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全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杰出企業,以及吉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標兵、吉林省慈善企業、省級勞動關系和諧單位和平安企業創建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面向未來,吉林森工集團將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全面停伐新形勢,秉承“為國效力、為民造福、忠誠做人、和諧創業”的“吉森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產業優化、產品優良的經營方針,繼續實施“三六九八”發展戰略,以多元發展為途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國內國際市場為空間,推進非林產業反哺林業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全力開拓市場,強化風險控制,從嚴治黨,從嚴治企,努力把吉林森工集團建設成結構優化、管理科學、效益顯著的現代化、國際化、綜合性大型森林工業集團,為推動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