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進城“住”哪兒?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網 發布日期:2016-08-30 瀏覽次數:2790次
閱讀提示
創建森林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森林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保護培育森林生態系統。加快城鄉綠道、郊野公園等城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小鎮。
當前,各地都在積極提高城市綠化率。然而,城市造林用地極度短缺,如何才能造林增綠呢?近期,記者就城市森林建設的用地問題,深入到幾個城市進行了實地調查采訪。
城區樓頂造林
今年的夏天格外悶熱,然而,29歲的陜西西安市蓮湖區東花園小區居民賈毅卻過得很愜意。“中午去樓頂綠樹底下乘涼,靠在長椅上瞇一覺,一點都沒覺得熱!”
眾所周知,烈日炙烤下的樓頂,是夏天最熱的地方。賈毅怎么能去樓頂避暑呢?原來,賈毅所說的樓頂被鋪上泥土,種上了花草樹木,綠意盎然。
8月12日中午,驕陽似火,記者來到賈毅常去消暑的地方——西安大唐西市購物中心樓頂。一出電梯,就見紫薇綻放,綠蔭滿目,不覺心曠神怡。這片樓頂綠地雖然面積不大,卻有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大唐西市空中花園。
正給綠地澆水的園丁師傅講,這里種了5000平方米草皮,栽了900棵樹。樹種有紫薇、玉蘭、國槐、紅楓、白皮松、紅葉李、胡桃、桂花、銀杏,注意到季節、品種、顏色的搭配,能夠保證四季有綠,花開不絕。
“樓頂花園景觀雕塑、景觀小品都取材于盛唐歷史故事,與景區整體仿唐建筑風格渾然相融。”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中航說。花園中還用防腐木和石材地磚鋪設了景觀道路,安置了休息座椅,免費對外開放。整個“空中花園”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樓頂綠化率達50%,耗資1200余萬元。
大唐西市空中花園是西安市全面推進城區立體綠化的一個成功典范。西安目前常住人口870萬,城區高樓林立,人滿為患。城市造林用地奇缺,對于西安而言,問題尤為突出。西安市創森辦主任、農業林業委員會副主任任新昌告訴記者,西安城區內早已沒有空地可以植樹造林,為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立體綠化這種辦法。所謂立體綠化,就是充分利用屋頂、陽臺或墻體,種植草木或攀緣植物的綠化方式。為此,西安市專門發布了立體綠化實施意見。
對公共機構所屬建筑,西安市規定:在符合建筑規范、滿足建筑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少于12層、高度低于10米的非坡層頂建筑,如果新建、改建建筑和竣工時間不超過20年、頂層坡度小于15度,應當全部實施屋頂綠化。符合建筑規范、適宜進行垂直綠化的建筑墻體、地鐵通風設施、道路護欄、立交橋以及高架橋,也提倡實行垂直綠化。
屋頂綠化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不易。光屋頂上需要鋪設的材質就好幾層,從下向上依次為:耐根穿刺防水層、排(蓄)水層、隔離過濾層、基質層、種植層。耐根穿刺防水層可選用剛性防水層、柔性防水層或涂抹防水層三種不同材料,一般要鋪兩三道。隔離過濾層一般采用既能透水又能防止土壤流失的聚酯纖維無紡布。種植層是土壤,不能薄于15厘米。屋頂綠化植物則要求移易栽、耐修剪、耐粗放管理、生長緩慢、抗風、耐寒、耐高溫、抗污性強、能吸納污染物質的植物。
屋頂鋪土種樹,人居安全嗎?蓮湖區副區長郝生旺說,安全沒問題。建筑物面荷載較小的,實施草坪式屋頂綠化,種植地被植物或藤本植物,并配套滴灌或簡易噴灌設施;建筑物面荷載適中的,實施組合式屋頂綠化,將灌木、地被植物種在花盆里,安放在屋頂承重處,并可設置園路、座椅;建筑物面荷載較大的,種植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設置園路、座椅、亭子、水池、小橋和假山,供市民休憩、游覽。“我們明確規定:磚混結構的建筑屋頂,特別是中小學校,不得作任何形式的屋頂綠化。”任新昌說。
對綠化屋頂的業主,西安市政府專門給予補貼。花園式綠化每平方米補助285元,組合式綠化每平方米補助220元,草坪式綠化每平方米補助180元。有了政府大力倡導,一時之間,屋頂綠化蔚然成風。也因此,原本無地造林的西安城區,自2011年實施立體綠化以來,屋頂綠地以每年10萬平方米的增幅迅速擴張。僅2015年,全市各區就新建成屋頂綠地12.2萬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已實施立體綠化475處,屋頂“森林”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見縫插針增植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城區用地不足,除了立體綠化外,還可充分挖掘潛力,見縫插針營造綠地。
怎么見縫插針?
一是城市內河沿岸。
“以前這里是荒灘,到處是垃圾,臭氣熏天,現在建成公園了。真好!”8月22日中午,在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濱河公園,前來散步的郭容吉女士說。
武烈河穿承德城區而過,2008年,承德市籌資5000萬元,實施沿河整治、綠化。在由北至南6公里長的河沿,園林部門栽植喬木371株、灌木200墩,營造草皮728平方米,形成6公里長、25米寬的綠化帶。
二是城市道路沿線。
以河北省秦皇島市為例,林業部門在城區主干道配套建設綠地,增加綠量,計劃到2018年完成造林綠化里程1880公里,綠化面積15萬畝,道路綠化率達到90%以上。河南省鄭州市則設計了“二軸”“三圈”的總體布局。“二軸”,即是沿縱貫鄭州南北的107國道和橫跨鄭州東西的310國道,建成兩條森林生態景觀主軸線;“三圈”,即是以市區為核心,沿三環、四環、繞城高速三條環城路營造三層森林生態防護圈。
見縫插針造綠在陜西省寶雞市也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幾年間,寶雞市通過主干道路綠化改造和市區河流綠化治理,建成沿街沿路景觀林帶298條、林蔭停車場48個,在渭河、茵香河等河流沿岸新增綠地150萬平方米、生態水面85萬平方米。“憑借見縫插針造綠,寶雞市區新增綠地730.9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3461萬平方米,森林城市景觀和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園林式生態格局更加鮮明。”寶雞市林業局副局長楊鵬輝說。
見縫插針造綠可不是植樹種草那么簡單。
比如承德市,為充分發揮濱河公園的生態效用,園林部門將帶狀公園劃分出景觀多樣、情趣豐富且風格和諧的特色景觀與多種功能相協調的景區。濕地園區有濕地植物區、宿根花卉植物區、疏林草地區、青少年活動區、垂釣區;四海園區有安靜休息區、秋實觀賞區、彩葉植被觀賞區、兒童活動區、園務管理區;沙灘園區有旱生植物區、沙灘風光區、兒童嬉戲區。如今,武烈河濱河公園已成為承德市綠色文化生態長廊和深受市民歡迎的公共休閑空間。
比如西安臨潼區秦漢大道,中央隔車帶寬25米,營造微地形,以自然種植為主。局部規則種植觀賞價值高的樹陣,如黃金槐、旱柳、欒樹、七葉樹、雪松、銀杏等高大喬木隨微地形的起伏變化,在立面上形成優美的天際線。25米隔車帶植物從高到低分為四層,分別為大規格喬木層、小規格半腰層、小灌木下木層以及草坪地被層。路側隔車帶寬5米,人行道綠化寬2米,為規則式種植,上木層種植30厘米胸徑國槐,下木層以耐修剪灌木和粗放管理型花灌木搭配種植。隔車帶端頭二三十米范圍內采用通透式設計,以灌木球和草花為主,為的是保障行車安全。“國槐只需要一點生存的陽光和水分,就能生機勃發。以大國槐為基調樹種,寓意古城人民堅忍不拔,奮發圖強。”臨潼區副區長鄒林說。
城邊借地添綠
城區沒地,就去城邊借。廢棄礦坑、貧瘠農地都可為城市添綠。
走在山東淄博市的四寶山上,滿目蒼翠。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遍地還是巖石窩。四寶山有大小山頭9個,原為山東省水泥生產基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采,變得滿目瘡痍。采礦場、水泥廠關停搬遷后,當地全面啟動了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工程。林業工人搬來客土,布上滴灌網,造林1.7萬畝,樹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達98%以上,建成城郊森林體育公園。
在生態修復增綠方面,北京市平谷區亦亮點頗多。由于歷史上為北京城區建設提供沙石,平谷區內有大量廢棄采石坑、采沙坑,還有不少垃圾填埋場。然而,要將它們改造成城市森林,卻需要下一番苦功。這些區域坑多坡陡、立地條件惡劣,施工難度大。經過反復研究,平谷區園林綠化局決定采取削坡、拉坡、深埋垃圾、大坑回填、碾壓、局部硬化等措施,進行地形改造。為保證苗木成活成林,又大規模推廣使用植樹袋、生根粉、保水劑、有機肥、營養土等新技術新材料。如今,這些廢棄采石坑、采沙坑、垃圾填埋場,都已變成城郊森林公園。
將城郊貧瘠農地流轉過來植樹造林,是不少城市正積極探索的一種增綠辦法。不過,流轉農地造林也面臨一些新問題。“2012年平原造林以來,市級土地每畝每年補助資金1000元,至今沒有增長。平谷區鑒于補貼標準偏低,就在1000元的基礎上每年增長50元,但同比其他工程用地,補助標準仍較低。因而,土地流轉與拆遷騰退受阻大,施工困難。”北京市平谷區園林綠化局局長張振江說。
解決流轉農地造林難,最終還得從為農戶增加經濟收益方面想辦法。
“俺們村4000多畝地,2014年流轉了730畝造生態林,今年又流轉了2700畝建綠化林,其余的想明年全部流轉出去。”秦皇島市海港區西港鎮慕義寨村黨支部書記張云山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慕義寨村位于秦皇島市中心區與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全村1120戶2930人。為何這里農戶樂意將地流轉出去種樹呢?
原來,在政府部門引導下,慕義寨村全體村民以土地入股整體流轉給村委會。村委會按每年每畝500元的標準,支付流轉費。然后,村集體將全村土地統一規劃,按以育代造模式,作為市民義務植樹基地。自2014年起,完成造林2600畝,栽植毛白楊、櫻花、五角楓、法桐、白蠟、黃櫨等各類景觀樹木17.5萬株。鑒于幼苗成林需要若干年,慕義寨村委會引入社會企業,在全村林地里套種油用牡丹。村里出地,企業負責各項成本,收益按二八分紅。村集體再將這20%的紅利,與村民按股份分配。村民在家門口給企業種牡丹,每天掙的工資不比出門打工低,每年除了流轉費外,還有一筆可觀的分紅,比在家種糧強了很多倍。
秦皇島市林業局局長張西敏告訴記者,秦皇島市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造林,讓企業、農戶在為城市增綠中實現共贏。過去兩年來,市財政投入資金雖然只有2.3億元,卻帶動社會投入6.9億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0萬畝,義務植樹1300萬株,為城市森林建設增添了濃抹重彩的一筆。
國家林業局曾對2014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78個城市做過統計,發現這78個城市生態建設總投入近70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資金來自社會。“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既要注重政府主導,也要強調全民共建共享,以有效地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說。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我國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創新實踐。只要我們加以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美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