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網3月2日訊 日前,中央網信辦發布首部《國家電子政務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國林業電子政務發展情況被單章收錄,成為《報告》重要亮點。
首部《國家電子政務發展報告》發布
《報告》回顧了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歷程,總結了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政府“十二五”時期和2015年電子政務發展情況、建設成果、主要成效、創新點、成功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展望了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給電子政務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和建議。
《報告》認為,“十二五”期間,全國林業電子政務建設全面快速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核心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80%,省級以上單位全部實現無紙化辦公,80%以上的行政許可實現在線處理,80%的省級單位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上下互聯互通的電子政務傳輸網絡。林業信息資源目錄體系、交換體系、安全管理體系、標準規范體系進一步健全,信息化水平和業務支撐能力大幅提高。
《報告》收錄的全國林業電子政務發展情況摘要如下:
一、應用成效
(一)形成智慧林業新共識。林業信息化建設全面進入智慧林業建設新階段,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智慧林業建設開局良好、成效顯現,全國上下形成智慧林業建設新共識。
(二)打造林業政務新平臺。依托林業專網和林業網站群,成功打造集電子辦公、信息發布、網上辦事、互動交流、大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中國林業政務新平臺,有力推進林業治理現代化。初步建成涵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辦公網絡,林業行政管理效率大幅提高。中國林業網站群歷經17年發展、4次重大改版,累計點擊量近20億人次,榮獲中國政府網站部委第二名、“中國最具影響力政府網站”等多個獎項。搭建林業在線審批平臺,實現行政審批業務一體化管理,向企業和公眾提供高效優質、規范透明的“一站式”服務。
(三)注入林業建設新動力。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林業資源監管、生態修復、應急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核心業務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倍增催化作用,為林業建設提供強大支撐。開發了資源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對林業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效監管、動態監管、立體監管。建立營造林管理等信息系統,指導和規范森林經營。應用三網融合技術建設智慧化的森林防火監測與預警系統,實現林火預防、監控、報警、指揮等全方位數字一體化聯動操作。
(四)提供林業改革新引擎。“十二五”期間我國進行了集體林權改革,信息技術在厘清資源產權、盤活林地資源、激活林區產業、促進林區和諧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3S”技術對林地精準勘界,將林農的山場地塊精確固定在電子地形圖上,有效避免林地勘界糾紛。建立完整的林權地籍信息庫和農戶森林資源資產信息庫,明確山林產權及其動態價值,減少了林權歸屬、資源價格、生態補償等糾紛。建設林業產權交易網站和林權交易系統,打造規范、透明的網上林權交易平臺,維護交易各方的權益。
(五)營造生態文明新氛圍。借助中國林業網、美麗中國網、中國林業新媒體等平臺,組織開展一系列網絡生態文化活動,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營造生態文明新氛圍。打造中國林業網絡博物館、網絡博覽會,為公眾展示永不落幕的林業盛會。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微視、移動客戶端向公眾普及生態文化知識,傳播生態保護、低碳生活等理念。舉辦兩屆全國生態作品大賽、三屆“美麗中國”大賽、信息改變林業故事網絡征文大賽等活動,得到廣大網友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建設美麗中國網,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國優美的自然風景,精美的人文景觀,最新的生態理念。
二、經典案例
(一)中國林業網智慧決策平臺。為準確掌握互聯網用戶需求和訪問數據,進一步提升中國林業網智慧管理和決策能力,2014年國家林業局啟動中國林業網智慧決策系統建設工作。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中國林業網站群用戶訪問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分析,精確跟蹤和定位用戶關注熱點趨勢變化,從5個角度,根據22個指標,對用戶訪問數據進行集中展現。
(二)國家林業局網上行政審批平臺。按照國家最新要求,結合林業行政審批工作實際需要,國家林業局建成全新的網上行政審批平臺。國家林業局25項行政審批整體實現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外網公開、全程監管,提高行政審批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向用戶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
(三)中國林業數據開放共享平臺。以公眾需求為主導,以數據資源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為目標,按照數據共享開放的設計理念,對國家林業局和全國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多年形成的各類數據成果資料、國內外各類公開的林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開放,打造“互聯網+”數據開放建設模式。以豐富的信息資源、便捷的服務、多渠道的接入方式為用戶構建了一個便捷的網絡服務平臺,公眾可以從各個類型、各個專題、各種數據形式了解林業數據。
(四)國家林業局綜合辦公系統。國家林業局綜合辦公系統2010年正式啟用,實現公文辦理、會議辦理、事務辦理等政府機關主要工作的在線辦理,目前系統用戶數量突破1924人,歷史數據突破200GB,發文突破2萬多件,收文突破12萬多件。2012年榮獲“全國電子政務最佳實踐提名獎”。
(五)中國信息林。利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于2012年在北京園博園建成中國首片“智慧森林”——“中國信息林”。為每棵樹木安裝一個芯片,配置一個身份證,將整片林子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連接在一起,網絡節點大量實時地收集環境信息和樹木生長指標信息,實現智慧監測、智慧管理、智慧決策。根據動態監測數據,分析樹木生長狀況,采取相應管理措施,實現智慧化森林培育。
三、發展展望
“十三五”時期,林業電子政務建設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林業改革發展和加快信息化建設的系列決策部署,全面推進“互聯網+”林業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國林業信息化率達到80%,有力提升林業現代化水平。
(一)加快“互聯網+”林業政務建設。構建網絡型政府、智慧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創新型政府,增進政府與民眾溝通互聯,提升林業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
(二)實施“互聯網+”林業科技創新。提供林業科技成果展示、先進實用技術推介、在線專家咨詢、林業標準信息共享、生態監測和成果發布分析、科技平臺數據共享等綜合科技服務,推動林業發展創新驅動。
(三)開展“互聯網+”林業資源監管。對有限林業自然資源的有效監管、可持續利用已成為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深入開展“互聯網+”林業資源監管建設,全面強化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的網絡化監管,實現國家對林業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全面有效監管。
(四)推進“互聯網+”生態修復工程。我國生態修復事業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推進“互聯網+”生態修復工程,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合運用于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推進造林綠化精細化管理和重點工程核查監督,全面提升林業生態工程的科技水平和質量效益。
(五)推動“互聯網+”災害應急管理。我國是生態災害多發的國家。推動“互聯網+”災害應急管理,深化信息技術在生態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應急防控中的集成應用,提高生態災害的應急管控能力,降低突發災害造成的損失。
(六)深化“互聯網+”林業產業提升。深入推進“互聯網+”林業產業提升,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拓寬林產品銷售渠道,把優質特色林產品和優質森林旅游產品推向社會大眾,既實現林業增收,又惠及社會大眾。
(七)開展“互聯網+”生態文化發展。中央要求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迫切需要開展“互聯網+”生態文化發展,構建生態文化展示交流平臺,加強生態文化傳播能力建設,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風尚。
(八)加強“互聯網+”基礎能力建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感知化、物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手段,從智慧設施建設、決策支撐能力建設、安全管理與運行維護建設、標準規范與法律法規建設四個方面提高林業電子政務水平與能力,形成立體感知、互聯互通、協同高效、安全可靠、融合慧治的林業發展新模式。